引言
在建筑工程领域,混凝土的养护一直是确保工程质量的关键环节。随着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相关技术规范也在持续更新完善。自 2024 年 2 月 1 日起,《现浇混凝土养护技术规范》JC/T 60018 – 2023 正式开始实施,这一规范犹如一盏明灯,为现浇混凝土养护工作提供了详尽且专业的指引,让我们告别传统的、仅凭经验的养护方式,迈入更加科学、规范的新时代。
01总则:
明确规范目的与适用范围规范开篇便清晰地阐述了其制定的初衷,即“为规范建设工程中现浇混凝土的养护技术,保证工程质量”。这短短的一句话,却蕴含着巨大的意义。混凝土作为建筑结构的主要承重材料,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建筑的安全性与耐久性。而养护技术作为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必须有统一的标准来进行规范。本规范明确适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所采取的外部养护技术。这就界定了其应用的范畴,让施工人员在进行养护工作时能够清楚地知道该规范是否适用于当前的项目,同时也为后续各项规定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并且强调现浇混凝土结构养护除遵循本规范外,还需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这体现了规范体系的完整性与协调性,各个标准相互补充,共同保障建筑工程质量。
02术语:
精准定义养护相关概念
(1)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养护,乃是在新浇筑的水泥混凝土表面,于特定时长内维持特定的温度与湿度环境,以此助力混凝土达成预期性能的关键工艺。混凝土自浇筑伊始,便如同一个正在成长发育的生命体,需要适宜的温湿度条件来保障其内部的水泥水化反应顺利进行。倘若温湿度把控失当,混凝土可能出现强度不足、裂缝滋生等诸多质量弊病。故而,混凝土养护绝非可有可无,而是决定混凝土最终品质的核心环节。
(2)混凝土初期养护:
混凝土初期养护聚焦于混凝土浇筑至初凝这一特定时段。此阶段的混凝土,就像新生的婴儿般脆弱,对外界干扰极为敏感。在这个时期,混凝土表面开始逐渐失去流动性,内部结构开始初步形成。此时进行养护的重点在于防止混凝土表面水分过度散失,为水泥的水化反应营造良好开端。
(3)混凝土中期养护:
混凝土中期养护涵盖了从初凝至终凝的时间段。随着混凝土进入这一阶段,其内部结构持续构建与强化,水泥水化反应愈发剧烈,释放出大量热量。此时的养护工作需要兼顾温度与湿度的协同控制。一方面,要确保混凝土内部热量能够有序散发,避免因热量积聚而引发温度裂缝;另一方面,仍需维持适宜的湿度,保证水化反应的持续推进。
(4)混凝土后期养护:
混凝土后期养护是指在混凝土终凝之后的阶段。此时混凝土已初步具备一定强度,但仍需进一步的养护来提升其性能并确保耐久性。在这个阶段,湿度的保持依然关键,它有助于混凝土内部未完全水化的水泥继续反应,使混凝土强度持续增长,同时能够降低混凝土的渗透性,增强其抗侵蚀能力。
(5)里表温差:
里表温差,即混凝土浇筑体内最高温度与外表面内 50㎜处的温度之差。这一指标在混凝土养护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是对于大体积混凝土而言。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内部温度迅速攀升,而表面散热相对较快,容易形成较大的里表温差。当里表温差超出一定范围时,混凝土内部会因热胀冷缩产生巨大的温度应力,这种应力一旦超过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就会引发裂缝。
(6)降温速率:
降温速率是指在散热条件下,混凝土浇筑体内部温度达到温升峰值后,24h 内断面加权平均温度下降值。合理控制降温速率同样是混凝土养护的关键要素。如果降温速率过快,混凝土内部会产生较大的收缩应力,与其他应力叠加后容易导致裂缝产生。
03基本准则:
现浇混凝土养护规划与考量
(1)施工前的养护规划:
现浇混凝土结构施工前,犹如一场战役的战前筹备,必须全方位综合评估各类因素以确定精准的混凝土养护工艺,并将各项准备工作做足做实。结构类型及特点犹如建筑的个性标签,不同的结构,如高层建筑的核心筒结构与大型桥梁的箱梁结构,其在混凝土浇筑量、截面尺寸、受力特性等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这些差异直接关联着养护工艺的抉择。
混凝土性能需求则是决定养护路径的重要导向。倘若工程对混凝土的抗渗性、耐久性要求颇高,那么养护过程中就需延长保湿时间并严格把控温湿度波动,以促进水泥充分水化,形成更为致密的微观结构,增强混凝土抵御外界侵蚀介质的能力。反之,若对早期强度有急切需求,养护工艺则需在保障基本湿度的前提下,适度优化温度条件,加速水化反应进程,促使混凝土尽早达到设计强度。
施工环境条件恰似舞台背景,对养护工作的开展起着烘托或制约的作用。在炎热干燥的沙漠地区施工,混凝土表面水分如沙漏般快速流失,养护时就需大幅增强保湿力度,采用高效的保湿覆盖材料或增加喷雾频次;而在寒冷的高海拔地区,低温成为养护的头号劲敌,保温措施必须升级,如加厚保温覆盖层、采用加热养护设备等,确保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依然能够正常水化硬化。
混凝土材料组成更是养护工艺的核心密码。不同品种的水泥,其水化特性大相径庭。这要求施工团队具备全面的技术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能够综合分析各种因素的影响,制定出科学合理的养护方案。
(2)全过程养护举措:
现浇混凝土结构的养护并非一朝一夕之功,而是贯穿于混凝土浇筑、振捣、收面、拆模前后等全生命周期的精细呵护。
混凝土浇筑瞬间,养护的大幕便悄然拉开。振捣环节,振捣棒的振捣频率、深度与时间需精准把控,在确保混凝土充分密实的同时,避免过度振捣引发混凝土离析或泌水,影响混凝土表面质量与内部结构稳定性。收面过程犹如为混凝土精心梳妆,通过抹平、压光等操作,不仅使混凝土表面平整光洁,更能在一定程度上封闭表面毛细孔,减少水分蒸发通道,为早期养护创造有利条件。
拆模前后更是养护的关键节点。拆模后,需立即对混凝土裸露表面进行全方位养护,根据混凝土的实际状况与环境条件,迅速启动相应的养护方案。
(3)专项养护方案的制定:
规范还特别指出,在一些特定情况下宜制定现浇混凝土结构养护专项技术方案。比如大体积混凝土,由于其体积大、水化热高,内部温度变化复杂,需要专门的养护措施来控制温度裂缝;冬期施工混凝土,面临低温环境的挑战,必须采取特殊的保温养护手段;对于强度等级 C50 以下预计水分蒸发速率大于 1.0kg/(㎡·h)的混凝土、强度等级 C50 及以上预计水分蒸发速率大于 0.5kg/(㎡·h)的混凝土,以及其他高开裂风险的混凝土,也需要专项方案来确保养护效果。这些规定充分体现了规范的针对性和前瞻性,能够有效应对不同类型混凝土在特殊条件下的养护难题。
04养护材料:
严格规范材料选用标准在现浇混凝土结构养护的征程中,养护材料宛如一支支精良的“武器”,其质量与性能的优劣直接关乎养护战役的胜负。
(1)养护用水:
混凝土养护用水绝非寻常之水,它必须严格遵循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用水标准》JGJ63 的规定。这一标准犹如一把精准的标尺,对养护用水的各项指标进行了严苛界定。
(2)水分蒸发抑制剂:
混凝土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作为混凝土早期的“守护精灵”,需契合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塑性阶段水分蒸发抑制剂》JG/T 477 的规定。在混凝土浇筑后的塑性阶段,其表面犹如新生婴儿的肌肤般娇嫩,水分极易蒸发散失。此时,水分蒸发抑制剂挺身而出,在混凝土表面形成一层轻薄且透气的保护膜。这层膜如同一个智能的水分“调节阀”,能够有效减缓水分的蒸发速率,确保混凝土内部有足够的水分参与水化反应。它既不会过度阻碍混凝土与外界环境的气体交换,保证混凝土正常的呼吸作用,又能显著降低因水分快速流失而引发的塑性收缩裂缝风险。
(3)养护剂:
养护剂作为混凝土养护的关键“化妆品”,宜选用分散介质的乳液型成膜养护剂,并严格符合现行行业标准《水泥混凝土养护剂》JC/T 901 的规定。这种乳液型成膜养护剂具有独特的优势。当它被均匀喷洒在混凝土表面后,其中的分散介质会逐渐挥发,而乳液中的聚合物颗粒则相互融合、交联,形成一层连续、致密且具有一定弹性的保护膜。这层膜就像一件量身定制的“防护衣”,将混凝土紧紧包裹其中。它能有效阻止混凝土内部水分的蒸发,使混凝土在较长时间内保持适宜的湿度环境,促进水泥的持续水化反应,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与耐久性。同时,该膜还具有良好的透气性,能够允许混凝土内部的二氧化碳等气体逸出,避免因气体积聚而产生气泡或孔隙,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质量。
(4)塑料薄膜:
聚氯乙烯塑料薄膜与聚乙烯塑料薄膜在混凝土养护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分别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软聚氯乙烯压延薄膜和片材》GB/T 3830 和《农业用聚乙烯吹塑棚膜》GB/T 4455 的规定。聚氯乙烯塑料薄膜具有良好的柔韧性与防水性,其独特的分子结构使其能够紧密贴合混凝土表面,有效阻止水分散失。在低温环境下,它还能起到一定的保温作用,减缓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发,降低因温度变化而产生的应力。聚乙烯塑料薄膜则以其优异的耐候性和抗老化性能著称。无论是烈日炎炎的酷暑,还是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它都能坚守岗位,为混凝土提供持久的保湿与防护。
(5)土工布:
土工布在混凝土养护领域,宜选用无纺土工织物,其中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短纤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 17638 的规定,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土工合成材料长丝纺粘针刺非织造土工布》GB/T 17639 的规定。无纺土工布以其独特的纤维结构和性能特点,成为混凝土养护的得力助手。它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够使混凝土表面多余的水分顺利排出,避免积水对混凝土质量造成影响;同时又具备出色的保水性,在混凝土需要保湿的阶段,能够将水分牢牢锁住,为混凝土提供持续的湿润环境。其纤维之间的孔隙还能起到一定的隔热作用,调节混凝土表面的温度变化。
(6)麻袋与毛毡:
麻袋与毛毡虽为传统的养护材料,但同样需要遵循严格的标准。
麻袋需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粮食包装袋》GB/T 24904 的规定,它具有一定的透气性和吸湿性,在混凝土养护中能够吸收混凝土表面渗出的多余水分,同时又能保持一定的湿度,为混凝土营造一个相对稳定的微环境。
毛毡则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工业用毛毡》FZ/T 25001 的规定,其质地柔软且保温性能良好,在寒冷天气下可用于覆盖混凝土表面,起到保温保湿的双重作用,有效防止混凝土因低温而受冻,促进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的强度增长。
(7)岩棉保温材料:
岩棉保温材料在混凝土养护的“保温大军”中占据重要地位,它必须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用岩棉、矿渣及其制品》GB/T 11835 的规定。岩棉具有卓越的绝热性能,其内部的纤维结构富含大量空气,这些空气形成了良好的隔热层,能够有效阻止混凝土内部热量的散失。在大体积混凝土养护中,岩棉保温材料可用于控制混凝土的降温速率,避免因温度骤降而产生温度裂缝。同时,它还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为混凝土养护过程提供额外的安全保障。
(8)混凝土节水保湿养护膜:
混凝土节水保湿养护膜需遵循现行行业标准《混凝土节水保湿养护膜》JG/T 188 的规定,它采用特殊的高分子材料制成,具有高效的节水保湿性能。在混凝土表面铺设后,能够形成一个封闭的保湿空间,减少水分蒸发量可达 90%以上,大大节约养护用水,同时为混凝土提供持久的湿润环境,促进水泥水化反应。
(9)聚苯乙烯泡沫塑料:
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与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分别符合现行国家标准《绝热用模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EPS)》GB/T 10801.1 和《绝热用挤塑聚苯乙烯泡沫塑料(XPS)》GB/T 10801.2 的规定。它们均具有优异的绝热性能,EPS 泡沫塑料质轻、保温性能良好,XPS 泡沫塑料则具有更高的抗压强度和更低的导热系数。在寒冷地区或对保温要求较高的混凝土结构养护中,它们可有效防止混凝土热量散失,保障混凝土在低温环境下的养护质量。
(10)其他:
对于本规范未列举的可用于现浇混凝土结构养护的材料,虽未明确提及具体标准,但必须坚守底线,不应含有对人体、生物或环境有害的化学成分,且绝不能对混凝土性能造成负面影响。这是对新型养护材料研发与应用的基本要求,确保在追求创新与高效养护的同时,保障生态环境安全与混凝土结构质量稳定。任何新的养护材料都需经过严格的测试与评估,验证其在温湿度控制、耐久性提升等方面的有效性,以及对混凝土微观结构、力学性能等无不良影响,方可应用于实际工程养护之中。
05养护工艺:
全流程、精细化养护指南
(1)一般规定:
确定混凝土初期、中期和后期养护时间段是养护工艺的首要任务,这需要综合考虑结构类型、混凝土性能需求、施工环境条件以及混凝土材料组成等众多因素。不同阶段的混凝土具有不同的特性和需求,只有精准确定养护时间段,才能选择合适的养护材料和方法,达到最佳的养护效果。例如,在混凝土初凝前,其表面较为脆弱,不宜采用洒水等可能影响表面性能的方法;而在终凝后,混凝土强度逐渐增长,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更丰富的养护手段。
(2)混凝土养护起止时间:
1.初期养护开始时间
◆经验判断方法:肉眼观察到混凝土暴露面泌水光泽消失时可作为初期养护起点。这种方法简单直观,但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和误差。
◆仪器判断方法:表层孔隙负压达到 2.0kPa 时为初期养护起点,孔隙负压可按本规范附录 B 测试。仪器判断方法更加科学准确,能够为养护工作提供更可靠的依据。当两种方法判断结果有争议时,以仪器判定方法为准,这体现了规范对准确性的追求。
2.中期和后期养护开始时间
◆经验判断方法:根据同条件养护混凝土的初凝、终凝时间和施工现场气候条件进行综合判断。这种方法需要施工人员具备丰富的经验和对施工现场环境的敏锐观察力。
◆仪器判断方法:根据典型部位的混凝土构件内部孔隙负压值进行综合判断,混凝土构件内部孔隙负压达到 10.0kPa 为中期养护起点,达到 60.0kPa 为后期养护起点,孔隙负压同样可按附录 B 测试。与初期养护一样,仪器判断方法在争议时具有权威性。
3.混凝土的养护持续时间
◆ 采用硅酸盐水泥、普通硅酸盐水泥或矿渣硅酸盐水泥配制的混凝土,且处于一般环境和无盐冻环境下时,养护持续时间不应少于 7d;采用其他品种水泥时,养护持续时间应根据水泥性能确定。这是基于不同水泥品种的水化特性制定的基本要求,确保混凝土在足够的养护时间内完成强度发展和性能稳定。
◆ 掺加缓凝型外加剂、大掺量矿物掺合料配制的混凝土,养护持续时间不应少于 14d。缓凝型外加剂和大掺量矿物掺合料会影响混凝土的凝结时间和强度发展过程,需要更长的养护时间来保证其性能。
◆ 处于氯化物环境、化学腐蚀环境和冻融环境的混凝土,养护持续时间不应少于 14d。这些恶劣环境对混凝土的耐久性构成严重威胁,延长养护时间有助于提高混凝土的抗侵蚀和抗冻融能力。
◆ 抗渗混凝土、强度等级 C60 及以上的混凝土,养护持续时间不应少于 14d。这类混凝土对密实性和强度要求较高,充足的养护是确保其性能达标的关键。
◆ 后浇带混凝土的养护持续时间不应少于 14d。后浇带混凝土的浇筑时间较晚,且其位置特殊,需要较长时间的养护来保证与先浇混凝土的整体性和稳定性。
◆ 对于有温控要求的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养护持续时间应满足相应的温控指标要求。这体现了养护时间与温控措施的紧密结合,以应对大体积混凝土等特殊结构的温度控制需求。
06混凝土养护方法:
因时制宜,精准施策
(1)初期养护:◆ 在混凝土浇筑至初凝的初期阶段,犹如新生儿的脆弱期,洒水、蓄水等粗放式养护方法可能对混凝土表面性能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如导致表面起皮、起砂等问题。因此,宜采用更为温和、科学的喷雾或喷涂水分蒸发抑制剂等养护方法,并严格遵循相关规定。
◆ 喷雾养护时,雾滴粒径不宜超过 100μm。这是因为细微且均匀的雾滴能够轻柔地覆盖在混凝土表面,如同细密的晨雾,既能为混凝土提供所需的湿度,又不会因水滴过大而对尚在初步硬化的表面造成冲击性破坏。
◆ 当采取喷涂水分蒸发抑制剂的养护方法时,可根据混凝土水分蒸发情况灵活调整。由于不同的施工环境,如温度、湿度、风速等因素的差异,混凝土水分蒸发速率会大相径庭。在高温干燥且多风的环境下,水分蒸发速度极快,可能需要多次喷涂水分蒸发抑制剂,以形成持续有效的防护膜,减少水分散失。而在相对温和的环境中,一次喷涂或许就能满足需求。
◆ 当现场进行孔隙负压测试时,宜控制表层孔隙负压值不超过 2.0kPa,这有助于确保混凝土在初期养护阶段处于合适的湿度环境,促进水泥的水化反应。
(2)中期养护:
◆ 中期养护可以采取和初期养护相同的方法,也可采取养护剂进行养护。这为施工人员提供了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养护手段的灵活性。如果初期养护采用喷雾效果良好,中期可继续沿用;若考虑到养护效率等因素,也可以选择养护剂养护。
(3)后期养护:
◆ 后期养护应根据工程实际情况合理选取以下一种或多种养护方法:带模养护、表面喷淋、洒水、蓄水养护、养护剂养护、覆盖养护。不同的养护方法各有优缺点,带模养护可以为混凝土提供一定的保温保湿作用,适用于一些对表面质量要求较高的结构;表面喷淋、洒水、蓄水养护能够直接为混凝土提供水分,保持表面湿润;养护剂养护操作方便,能有效减少水分蒸发;覆盖养护则可以通过覆盖材料的保温隔热性能调节混凝土的温度和湿度。
◆ 采用喷淋、洒水、蓄水等养护措施时,养护水的温度与混凝土表面温度之差不应大于 15℃,且应保证混凝土表面始终处于湿润状态。这是为了避免因水温与混凝土表面温度差异过大而产生温度应力,同时确保混凝土在后期养护过程中有足够的水分供应,促进强度持续增长和性能稳定。
◆ 采取养护剂进行养护时,喷洒高度宜控制在 0.10m – 0.30m 之间,喷洒应均匀,喷洒后的表面不应有颜色差异,现场平均喷洒剂量宜在实验室测试剂量基础上,一级品再增加不小于 40%,合格品增加不小于 60%。这些规定确保了养护剂能够均匀地覆盖在混凝土表面,形成有效的保护膜,同时避免因剂量不足或喷洒不均匀而影响养护效果或导致表面色差。
◆ 覆盖养护则是一种综合性的养护手段,通过在混凝土裸露表面覆盖塑料薄膜,并根据实际情况加盖麻袋、土工布等材料,能够有效调节混凝土的温度与湿度环境。塑料薄膜应紧贴混凝土裸露表面,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保湿空间,且薄膜内应保持有凝结水,这是判断覆盖养护效果的重要指标之一。当仅采取覆盖塑料薄膜养护时,还需根据气温条件灵活选择薄膜颜色。气温较低时,宜选用透明或黑色的塑料薄膜,透明薄膜可利用阳光的热量提升混凝土表面温度,黑色薄膜则具有更好的吸热保温性能;气温较高时,宜选用白色塑料薄膜,其能够反射部分阳光,降低混凝土表面温度,避免因高温导致水分过快蒸发与混凝土内部结构受损。覆盖物的层数应根据里表温差、降温速率等指标确定,通过科学计算与实际监测,合理调整覆盖层数,确保混凝土在后期养护过程中温度变化平稳,强度持续增长。
(4)特殊环境与结构养护:
◆大风环境下:大风环境下进行混凝土养护时,作业面应采取防风措施。大风会加速混凝土表面水分蒸发,破坏养护环境的湿度稳定性,采取防风措施如设置防风屏障等,可以减少风对养护效果的不利影响。
◆低温环境(环境温度低于 5℃):当环境温度低于 5℃时,不得对混凝土表面进行洒水养护,可采用覆盖养护的方式,养护材料选择及覆盖厚度应参照现行行业标准《建筑工程冬期施工规程》JGJ/T 104 中热工计算确定。低温环境下洒水养护可能导致混凝土受冻,而通过热工计算确定覆盖材料和厚度,可以为混凝土提供足够的保温,确保其在低温条件下正常硬化。
◆大体积混凝土养护:大体积混凝土养护更是一项复杂而精细的任务,需要全方位的监测与调控。应及时监测混凝土浇筑体的里表温差和降温速率,这是大体积混凝土养护的核心要点。由于大体积混凝土在水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热量,内部温度迅速攀升,若里表温差过大或降温速率过快,混凝土内部会因热胀冷缩产生巨大的温度应力,导致裂缝产生。当实测结果不满足温控指标要求时,应及时调整保温养护措施,如增加或减少保温材料层数、调整养护水温度等。混凝土保温材料可采用复合多层土工布、麻袋、岩棉保温材料等,这些材料具有良好的保温隔热性能,能够有效调节混凝土的散热速率。保温覆盖层拆除应分层逐步进行,当混凝土表面温度与环境最大温差小于 20°C 时,可全部拆除,这种渐进式的拆除方式能够避免因温度突变对混凝土造成损伤。若采取蓄水养护,蓄水深度应根据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 50496 计算确定,确保蓄水深度既能满足保湿要求,又不会因水压力等因素对混凝土结构产生不利影响。养护时间应根据里表温差、降温速率等指标要求确定,且不宜少于 14d,充足的养护时间是大体积混凝土质量稳定的重要保障。
◆混凝土非模板覆盖的浇筑面(平面结构):对于混凝土非模板覆盖的浇筑面,尤其是平面结构,宜在混凝土浇筑前以及浇筑过程中对混凝土水分蒸发速率进行估算,确定养护工艺,这体现了预防性养护的理念,提前规划养护方案可以更好地应对混凝土水分蒸发问题;应在混凝土初期和中期养护过程中加强保湿养护,中期养护过程中,可采取边抹面边保湿养护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在混凝土表面处理的同时保持其湿度,有利于提高表面质量和养护效果。
◆墙、柱等不易保水的结构养护:墙、柱等不易保水的结构,早期可采用带模养护方式,拆模时间根据混凝土强度与温度发展情况确定,且拆模时混凝土表面温度与外界温度相差不应大于 20℃,拆模后应立即采取养护措施,带模养护可以为墙、柱结构提供一定的保湿和保温作用,控制拆模温差可以减少因温度变化引起的裂缝;采用水进行养护时,宜采取喷淋养护,喷淋养护能够更均匀地为墙、柱表面提供水分;采用覆盖养护时,应覆盖严密,并经常检查覆盖材料的完整情况,防止因覆盖不严导致水分散失;长度超过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 50010 关于钢筋混凝土结构伸缩缝的最大间距限制的墙体结构,混凝土里表温差和降温速率宜按照大体积混凝土有关规定进行控制,这是因为长墙体结构在温度变化时容易产生较大的应力,按照大体积混凝土的温控要求进行养护可以有效预防裂缝。
◆对外观具有较高要求的混凝土养护:对外观具有较高要求的混凝土养护需更加精细与严谨。对同一视觉范围内的混凝土应采用相同的养护方式,这是保证混凝土外观一致性的关键。混凝土拆模后,应立即对新暴露的混凝土表面采取自动喷淋水雾、土工布覆盖喷淋洒水、覆贴节水保湿养护膜、严密包裹塑料薄膜等养护措施进行补水或保湿养护,不宜采用直接喷淋洒水、喷涂成膜类的养护剂方式养护,可采用非成膜类养护剂进行养护。这些养护方法能够在保证混凝土外观质量的前提下提供有效的保湿作用,避免因养护方式不当导致混凝土表面出现色差、麻面等缺陷。不应直接将草帘或草袋等有可能褪色或对混凝土表面造成污染的养护材料覆盖在混凝土表面,防止对混凝土外观产生不良影响。当采用节水保湿养护膜或塑料薄膜养护时,养护完成后,应及时去除养护膜,避免覆盖时间过长导致局部保湿不均匀而产生色差,确保混凝土外观色泽均匀一致,满足高标准的外观质量要求。
07养护监测与评价:
评估养护质量效果
(1)一般准则:
混凝土养护监测与效果评价应从湿度、温度及养护时间三个方面进行。这三个方面涵盖了养护工作的核心要素,湿度和温度直接影响混凝土的水化反应速度和质量,养护时间则决定了混凝土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完成强度发展和性能稳定。应根据现场条件、环境温湿度、监测的部位等因素,选择合适的养护监测与效果评价方法,这体现了监测与评价工作的灵活性和科学性,能够针对不同的工程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方案。
(2)监测与效果评价细则:
1.混凝土保湿养护监测与效果评价
◆ 目测观察法:在混凝土初期、中期和后期养护的漫长过程中,目测观察法虽看似简单却极为关键。通过肉眼直接观察混凝土表面,其应始终呈现湿润状态。这是因为湿润的表面意味着混凝土内部有足够的水分支持水泥水化反应。倘若表面出现干燥、发白现象,则表明水分正在大量流失,可能会导致水化反应中断,进而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和耐久性。
◆ 孔隙负压监测法:在混凝土初期和中期养护阶段,孔隙负压监测法发挥着重要作用。当采取这种方法时,要求表层和内部孔隙负压差值不应大于 15.0kPa。混凝土内部的孔隙结构如同一个微观的 “压力容器”,孔隙负压反映了混凝土内部水分的分布与迁移情况。若表层和内部孔隙负压差值过大,说明混凝土内部水分分布严重不均,可能会导致表面收缩裂缝的产生。在大型混凝土基础施工中,通过预埋孔隙负压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孔隙负压变化,一旦发现差值接近或超过限定值,就可及时调整养护措施,如增加保湿覆盖层厚度或调整喷雾频率,以平衡混凝土内部的水分压力。
◆ 湿度仪测试法:进入混凝土后期养护阶段,采用湿度仪测试混凝土表面相对湿度成为重要手段。此时,混凝土表面相对湿度不应低于 90%。这一高湿度要求是为了保证混凝土内部未完全水化的水泥能够继续反应,进一步提升混凝土的强度和密实度。
2.大体积混凝土保温养护监测与效果评价
◆ 大体积混凝土保温养护监测与效果评价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标准》GB 50496 和《大体积混凝土温度测控技术规范》GB/T 51028 的规定。这些标准对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监测点布置、监测频率、温控指标等都有详细的规定,通过严格按照这些标准进行监测与评价,可以有效控制大体积混凝土的温度变化,预防温度裂缝的产生。
3.非大体积混凝土保温养护监测与效果评价
◆ 温度监测与控制:对于非大体积混凝土的保温养护监测,首先要对混凝土结构或构件关键截面的中心温度、表层温度及环境气温进行严密监测。这三个温度参数相互关联,共同影响着混凝土的质量。中心温度反映了混凝土内部水化热的积聚情况,表层温度则与外界环境热交换密切相关,而环境气温是外部热影响的重要来源。通过实时监测这三个温度,能够及时发现混凝土内部温度变化趋势,进而采取有效措施控制混凝土里表温差以及升温、降温速率。
◆ 监测系统选择与采集频率:为了实现精准、高效的监测,宜选用具有自动采集、可实时在线查看数据的监测系统,并且采集频率不宜低于每小时 1 次。这种先进的监测系统能够实时、连续地记录混凝土的温度变化数据,为及时发现问题和调整养护措施提供有力支持。
◆ 监测结束条件:当混凝土结构或构件中心温度、里表温差及升温、降温速率连续 3d 满足设计文件和施工方案要求时,可结束监测。这一规定是基于混凝土水化反应和温度变化规律制定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养护,当混凝土内部温度趋于稳定,且各项温度指标都在安全范围内时,说明混凝土已经基本完成了早期的强度发展和温度应力释放过程,后续养护风险相对降低,此时可以停止温度监测。
本站名称及网址:乐建土木 本站网址:topmgo.com 本站部分内容源于网络和用户投稿,仅供学习与研究使用,请下载后于24小时内彻底删除所有相关信息,如有侵权,请联系站长进行删除处理。 用户评论和发布内容,并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本站禁止以任何方式发布或转载任何违法的相关信息。 资源大多存储在云盘,如发现链接失效,请联系我们替换更新。 本站中广告与用户付费(赞助)等均用以网站日常开销,为非盈利性质的站点,不参与商业行为,纯属个人兴趣爱好。
评论0